全胚冷冻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
在之前发布的《上海辅助生殖十年:鲜胚与冻胚移植比较》一文中,我们了解到上海市从2006至2015这十年的辅助生殖技术变化趋势,并从其中对鲜胚移植和冻胚移植的比较可知,冻胚移植的周期数呈现持续高增长,且冻胚与鲜胚移植的比例也在不断升高。而当时分析其中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在冻胚移植周期一般不使用促排卵药物使得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更好所造成的。
那么与冻胚移植直接关联的全胚冷冻技术除了对OHSS高风险人群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外,还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记录了如下几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全胚冷冻技术。
~需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PGD/PGS)者~
胚胎非整倍体是导致IVF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美国的一些中心,PGS已经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应用于临床。PGD/PGS活检时机通常为卵裂期或囊胚活检,但由于卵裂期胚胎存在嵌合体可能,而胚胎活检只能取1-2个卵裂球,尽管这样,仍降低了胚胎的后续种植率,加之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自我矫正机制,胚胎期活检可能造成正常胚胎的浪费。而囊胚本身嵌合体比例低,整倍体比例高,活检时取胚外滋养层5个细胞左右,不影响囊胚的种植率,这些优点使得囊胚活检成为趋势,但活检后诊断或筛查距新鲜移植时间很短。目前对于PGD/PGS后的移植策略有两种,全胚冷冻策略是指胚胎活检后进行全胚冷冻,然后等待PGD/PGS结果,随后解冻移植;新鲜移植策略是指在第5天上午10点前对扩张囊胚进行活检,过夜培养等待结果,在第6天中午前进行新鲜移植。此两种移植策略各有优缺点,但因全胚冷冻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高于新鲜移植,且出生低体重儿和早产的风险均低于新鲜移植,因而成为目前的主流趋势。
~促排周期HCG日血清孕酮升高者~
众所周知,促排周期HCG日血清孕酮升高会影响IVF妊娠结局。2013年一项Meta分析对60000个ART周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GnRH激动剂和拮抗剂方案中,HCG日孕酮升高的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率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孕酮升高导致子宫内膜过早向分泌期转化,使得新鲜移植的胚胎赶不上子宫内膜的种植窗期。目前,对于促排周期HCG日孕酮升高的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全胚冷冻,随后在合适的时机解冻移植。
~母体原因~
女方因输卵管积液、宫腔积液、子宫内膜薄、严重的子宫腺肌症、合并未控制的内科疾病、生育力保存、个人原因等导致新鲜移植妊娠率下降及妊娠风险,可适用于全胚冷冻,随后在合适的时机解冻移植。
通过对以上适宜人群的梳理,我们发现全胚冷冻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起到了一种松绑的效果,即医生可以针对部分不孕不育症患者制定更为灵活的促排卵方案,因为随着全胚冷冻在临床的应用,促排卵可以从月经周期的任何一天开始,不需要考虑子宫内膜的同步性。对于卵巢功能良好且考虑生育二胎的女性,可采用微刺激方案联合全胚冷冻及后续移植,从而减少其用药剂量和注射次数,提高其对辅助生殖诊疗的接受度。
当然对全胚冷冻的质疑声也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对其远期风险的未知上。由于世界首例受益于全胚冷冻技术的孩子降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故如今最年长的由冻胚降生者还只有三十多岁,因此很难评估其远期并发症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的十年(2006-2015)辅助生殖技术质量监控统计显示,冻胚儿与鲜胚儿在围产期出生缺陷率这一指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全胚冷冻技术(包含玻璃化冷冻技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也面临着相当的挑战,需要相关各方(包含临床、研发、生产等)不断努力探索。
相关文献来源:
生殖医学杂志2018年8月第27卷第8期《全胚冷冻的临床指证》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刘茜桐、师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