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短时受精后提早剥离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常规体外受精中完全受精失败发生率约为4%~16%,然而这种情况多数是难以预测的。在受精后16~18h行补救性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受精率和卵裂率,但由于卵子老化等原因,随后的胚胎发育及妊娠率均不理想。

为了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降低完全不受精和低受精的发生率,短时受精并早期观察受精情况逐渐应用于IVF中。
短时受精,即缩短精卵共孵育时间,在受精4-6h后剥除颗粒细胞,通过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一种受精方法。短时受精可以提前判断IVF是否受精失败,并及早地进行补救ICSI,减少完全受精失败的风险。
有文献显示,精卵短时受精5h即有90%卵母细胞排出第二极体,然而需要将卵子周围的颗粒细胞剥除才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有研究显示,短时受精可减少精子及其代谢产物对胚胎的不利影响,故可以提高胚胎质量和临床妊娠率,但提早剥除颗粒细胞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较少,且结论存在争议。
为了厘清上述问题,研究者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在同为5h短时受精的情况下,将每个周期一次促排卵的卵子随机分到5h剥除颗粒细胞组和19h剥除颗粒细胞组,以其自身的卵母细胞作为对照,以减少个体间差异导致的偏倚,观察比较两组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情况,分析在人体外受精过程中提早剥除颗粒细胞对受精和发育的影响。
研究数据显示5h组和19h组两组之间的正常受精率、单原核率和未成熟卵率相似,两组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多原核率在5h组明显高于19h组[(10.9±12.4)% Vs (4.5±7.6)%]。同时在5h组中正常受精卵子原核的直径在受精后19h时明显大于19h组的正常受精卵子原核的直径[(24.27±0)μm Vs (20.90±3.14)μm]。培养至第3天时两组的可利用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相似,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显示,两组多原核胚胎中原核的Y染色体/X染色体的比例为0.533~0.547,理论上更接近于多精受精。
最终,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提早剥除颗粒细胞不影响人胚胎的体外发育,但是可能会影响原核的发育并导致体外受精过程中多精受精比例的增加。

相关试剂
透明质酸酶,由牛、羊睾丸提取或微生物发酵制得,是一种糖苷内切酶,作用为催化透明质酸等酸性黏多糖水解,从而降低组织黏度,方便胚胎学家在辅助生殖技术操作中剥除卵子周围的颗粒细胞。

相关文献选自 中山大学学报
《短时受精后提早剥离颗粒细胞对体外受精的影响》
丁晨晖,王静,魏思达,徐艳文,周灿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一篇:七种辅助生殖类医疗器械有望免于进行临床试验 下一篇:由胚胎代谢组学看三种常见培养液组分
返回
@2023 东蕴医疗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1205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9230号